定兴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们的童年一一原陆军38军师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传染人吗 http://m.39.net/pf/a_4710688.html

点击上方蓝字
  难以忘怀的童年,依稀的记忆。一群天真无邪,一起在一个大院里玩耍、嬉戏、打闹的童年伙伴。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那些渐行渐远的部队大院的美好日子,回忆像多幅漫画,凭着记忆慢慢寻找最初的味道。拥有回忆,人生才得以丰润,岁月才满溢诗情,回忆是美好生活的片段。

袁学文回忆录


  作者:源学文

1,我们家是72年随*的,那年我5岁,家属院里没有幼儿园就凑合上学了,第一次算术考试考了10分还不知道愁呢。第二年王老师告诉我妈孩子太小了重上一年吧,我一直以为自己念了2个一年级,不认为那是留级。

好像是在76年招的后门兵吧,大院里的哥哥姐姐们都当兵走了,有一年春节他们回来探家,有一天晚上小涛知道她二姐(时*波)去叶勇家聚会,其实他们也就聊聊天(到现在我还好奇他们都聊什么)小涛带我们几个去扒门逢,她在后面一推我,我就冲进屋里了,弄得我好尴尬呀。

还记得有一年元旦,团里休息。李莉萍,朱爱秋俩个小姐姐带我去打靶场玩,她俩以为狼狗也休息呢,结果刚过第一道壕沟,狼狗就追出来了,冲着我们三个狂叫,我也跑不过她俩,在后面哇哇的哭,她俩是一边回来拉我一边笑个不停,过了四十年我总结出来,再玩就跟在一个起跑线上的玩吧!

.11.26

王洛点评:学文妹妹,不愧是学文的,文章通俗易懂,文笔流畅,趣味性读后如饮天然矿泉水一样惬意,给你点赞

2,童年的味道

一提到吃我又忍不住了,大庆哥提到的豆腐丝太好吃了,应该是五香味的吧,我觉得再过50年我还会回忆起那个味道。再有,附近老百姓总爱在家属院门口,用筐装着卖的,俩头尖的枣,好像叫凌枣吧,真是太甜了,回东北一直没看见过这个形象的枣。对了还有河北的大柿子,又便宜又好吃。记得我跟爱社姐的妹妹爱*,去北河店赶集买过绿色的柿子又脆又甜,让我太难忘了,看出来了,我对甜的情有独钟阿。

提到过年,初一早晨最爱去每家给叔叔阿姨拜年,回来以后上衣的俩个小兜装的鼓鼓的战利品,有糖果,有花生,有瓜子。哥哥们提到的放鞭炮,别看我是女生,也敢放,把小鞭(仅限于小的敢)一个一个拆下来,一手拿小鞭,一手点火赶快扔出去,成功。儿时的春节,再也回不去了!

.11.29

3、第一次喝酒

又快过年了,想想自己刚结婚那十几年过的年,费劲吧利也想不起来了,最近这十多年过的年,年前年后瞎忙活,出了正月才感觉轻松了。还是部队大院过的年,每每想起来嘴角会挂着一丝丝的笑。

说说本人的第一次喝酒吧,应该是80年左右(我也就13.14岁)我有个表哥在36团当兵,有个表姐在炮团,还有个亲姐,春节都回我们家。老妈做了一桌子菜,那天有山楂酒,辣辣的带点甜味,我好像喝了不少,不一会我就体会到,什么叫天旋地转,什么叫走路没有后脚跟。那天晚上俱乐部好像放电影,好家伙我在家最小,喝酒时没人拦着,善后工作也没人管。我在家属院爱看电影那是出了名的,跌跌撞撞我也要去,一出门,见见风好多了,为自己点个赞。

.1.23

王洛的回忆录


  1,难忘那次忆苦思甜大会

作者:王洛

年冬天,我跟着母亲参加过一次集安县团75炮连驻地附近农村产队组织的忆苦思甜大会,一些情况记忆深刻。

东北的冬天,老百姓基本上就不出门了,人们习惯称之为猫冬。

那个年代是大讲阶级斗争的年代,就连电影也告诫人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如火如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阶级斗争便成为了全*全国人民一切工作的核心,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了。文革初期,四川美术学院的师生搞出一个以四川大地主刘文采残酷剥削贫下中农为背景的泥塑展览《收租院》,影响极大。于是各地纷纷效仿,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也变得五花八门,其中最基本的形式当属忆苦思甜大会了。

那天随母亲很早就到了会场,不一会陆陆续续来了很多人。我那时刚7岁多,什么也不懂,见那么多的人,还有些害怕,坐在母亲身旁老老实实的那也不敢看。大会开始后,与会的群众一起开始唱歌,唱着唱着会场上传来哭声,接着哭声越来越大,最后整个会场哭声一片,大人们唱不下去了。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看见母亲哭,我也跟着哭。大人孩子都哭的是稀里哗啦的。

长大后,我知道了那首歌叫《不忘阶级苦》,还隐隐约约的有点印象。几十年过去,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有了电脑,有了
  4,大院里那些可爱的阿姨

年团移防北河店以后,团里的阿姨孩子才得以团聚在一起,一个大院较之东北分散的营房显得规整多了,朝夕相处的生活,使得大人和孩子们很快熟悉起来。天真烂漫的孩子们更是很快融入了一个新的集体之中。家属成立了委员会,家属委员会成为联系家属的桥梁与纽带。组织起来的阿姨们,犹如参加了农村生产合作社一样,焕发出极大的劳动热情。劳动、种地、学习、唱歌,相互帮助,相互关爱,大院风气焕然一新。良好的生活环境,使长身体长见识的孩子们有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父辈们的言传身教及英雄部队的光荣传统与辉煌的历史,让孩子们从小沐浴在崇尚英雄的阳光下,尊敬老人尊敬师长让孩子们在动乱的时代没有受到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幼小的心灵埋下传统的良好教养的种子,为孩子们奠定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批随大部队移防到北河店的阿姨们,成为第一代垦荒者,开创随*家属崭新的一页。

到华北后,家属孩子第一次集体大行动,应该就是全院总动员,第一次全体出动赶社会主义大集。东北人没有赶集的经历,我们到北河店不久,接到通知,说是明天在北河有集,希望大家认真准备,届时统一组织去赶集。接到通知后家属院一下子热闹起来,家家都在做准备,记得我们家是准备的烙饼,还有咸菜鸡蛋等。第二天家属院的大人孩子倾巢出动,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逃难的似的哩哩啦啦排成很长的队伍。北河店大集确实热闹,集市上人山人海,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孩子们最开心了,眼睛都不够用了。那几年团在北河店火车站设有一个接待站,负责接待上下车特别是晚上上下车的*人及家属,极大地方便了探亲访友的人们。赶集到了中午,我们就在接待站休息吃饭,非常方便,赶集如同过年一样热闹,孩子们开心极了,那次大集给大人和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阿姨们在文革初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各项工作之中。线儿长,针儿蜜,欢歌笑语绣主席,阿姨们没有刺绣经验,粗壮的一双大手,却绣出了巨幅毛主席绣像,她们真是了不起啊。没有专业知识和老师,阿姨们硬着头皮赶鸭子上架,要参加师里组织的文艺汇演,没有一点艺术细胞的家庭妇女,硬是把舞蹈《北京的金山上》跳的有滋有味,有模有样的,令全团官兵刮目相看。文革时期还发生了红卫兵闯进部队大院抢枪事件和庆祝九大闭幕游行活动,阿姨们表现的都非常精彩。

大院南面的一大片土地,是阿姨们劳动的主战场,翻地,播种,施肥,人拉肩扛的巾帼不让须眉。春天菜地飘起欢快的劳动歌声,金秋十月,大院传来丰收的喜悦和孩子们朗朗的笑声。阿姨们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年中苏珍宝岛事件后,奉*委命令,有许多人家去了内蒙古和*,那是团到华北以后,第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员变化,刚刚熟悉的阿姨和孩子很快又分开了,留在大院的阿姨们常常提起他们。

在我的记忆里,家属院的阿姨们有:宫姨占姨孙姨戴姨郑姨丛姨曹姨闵姨袁姨,还有张阿姨李阿姨陈阿姨刘阿姨王阿姨。。。

时光荏苒,五十年过去,有些阿姨已离开了我们。衷心祝福健在的阿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愿已故的阿姨们九泉之下安息。

.11.28

5,36有个“包青天”

舞台上有个铁面无私的包青天,想必大家印象深刻。铮铮铁骨,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坏人见了胆战心惊,好人见了拍手称快。现实生活中,我也遇到了一位“包青天”。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家住在团大院里,时任团司令部副参谋长的朱叔叔,就是我心目中的“包青天”。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亲眼看到他做出的许多的厉害的事情,说心里话,既感到他严厉,又怕被他训斥,那大嗓门一亮,活脱脱一个黑脸包大人。

朱叔叔负责抓部队的行*管理工作,事无巨细,管的宽,管的严,就连家属院的角角落落也不留死角,一律从严掌握。

那个年代,物质匮乏,老百姓更穷,有人时常进部队和家属院偷东西,人们反应强烈。虽然及时加以制止,效果不是很好,屡禁不止的百姓,让家属孩子有一种不安全之感。关键时刻方显英雄本色,朱叔叔敢作敢当。每当老百姓进院,他绝不留情,一律驱赶出去。一次,一个老乡进院搂树叶,朱叔叔过去严厉呵斥,而后一把抢过搂树叶的耙子,用力往树干上一击,耙子的几个齿就被磕掉了,瞬间耙子变成了木棍。一年冬天,一个老百姓进院,朱叔叔让他出去,他不但不走,还说了许多难听话,朱叔叔那个火爆脾气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上去抢下那小子的棉帽子,一支脚蹬住一支帽耳,双手用力一拽,就听嗤啦一声,帽子成布片了,那小子脸都吓白了,捡起破帽子仓惶逃窜,我们在一旁看着这个过瘾啊,大家拍手称快。一次,不知道哪家养的狗跑进了大院,朱叔叔高喊把大门堵住,说着,见他拿一支口径步枪追了过来,可能是狗通人性吧,见有人追杀,吓得拼命往外跑,见大门口有人,反回来从一处围墙的排水口硬钻出去了,我们一帮孩子跟着凑热闹,杀声四起把那条狗也吓得够呛。实际参加了一次围猎活动,孩子们可兴奋了。一天,赵安建爬到家属院那个废弃的中灶食堂屋顶上玩,老远看见朱叔叔从南门的大门口向北走来,吓得他,赶紧往房后跑,房上的瓦被踩坏不少,一紧张从房子上摔倒滑了下来,人滑到屋檐处俩手一下子抓住了屋檐处的檩条,人在那里吊死*似的吊着。一开始朱叔叔还没有发现他,时间一长安建实在是坚持不住了,可房子又太高,又不敢跳下来,精疲力尽的安建彻底绝望了,大声哭起来,直喊救命。这一喊,把朱叔叔也吓一跳,当把安建接下来后,朱叔叔又气又好笑,毫不客气地在安建的屁股上打了几下。估计安建以后能够吃一堑长一智,不再上房揭瓦了。

朱叔叔的严厉不仅表现在工作和对待外人上,对自己的孩子管教更严。这件事是道听途说的。一天爱国在外边又淘气了,他怕朱叔叔回家揍他,晚上早早吃完饭就钻被窝了。吃饭时朱叔叔表现的很克制,没有说他,爱国觉得躲过了一劫。哪曾想到了晚上,外面下起了大雪,朱叔叔那严父本质的一面终于爆发了,从被窝里抱出爱国,毫不手软地将自己的大儿子扔在了雪地里。这段故事,被演绎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当时我们听到的就是这么个版本。那个年代,每个做父亲的好像都那么“铁面无私”的不徇私情,教育起自己的孩子来,远比训斥一名*官严厉,父亲在孩子们的眼里大山一样巍峨。

最难忘的一件事,是造反派冲击部队大院准备抢枪。一开始,不知道部队大院那边发生了什么事,家属院的大喇叭里传来朱叔叔调动部队严阵以待的命令声。坚定,果断,临危不惧,我被彻底的震撼和征服了,那个声音极具穿透力,令我终身难忘。老一辈*人的大将风度,临危不乱的坦然若定,够我学一辈子的。后来我当了兵,特别是提了干以后,也做出几件临危不乱的事情来,挽救了几条战士的生命。我想这些都与儿时耳濡目染的熏陶有关系吧?朱叔叔不愧*营男子汉,大丈夫也!

想起很多,口无遮拦地也说了不少,不妥之处,恳请袁姨和爱国兄弟姐妹们谅解。顺祝袁姨健康长寿。

6,36偶遇《侦察兵》

记得是年暑假期间的事情。74年我家已经搬到师师部的家属院有几年时间了,那年师部决定治理家属院脏乱差的问题,家禽要捕杀干净,各家的自留地要平整干净,房前屋后的破烂要清理干净,并限时完成。“三净”的规定发出后,尽管有许多人有不同意见。但是,家家户户行动起来还是很利索的。当时,我家饲养有几只正下蛋的来航鸡,产蛋量很高,母亲舍不得杀,可又不能不执行规定,掂量来掂量去,最后决定送给马力家。那时也没有手机电话,可以事先商量一下。此事决定后,母亲就把这个重任交给了我。听说去36送鸡,我高兴坏了,中午吃完饭,骑着自行车就上路了。那年我15岁,单车一个人从师部大院到团家属院,真有千里走单骑的感觉。意气风发的小青年,一路上车子骑的飞快,也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到了王姨家把我累坏了,把王姨吓坏了。当她了解了实情后,一个劲的埋怨:你妈就不怕你出事,这么老远送只鸡来。还别说那只鸡还真争气,在小框里一路颠簸,到了王姨家时还下了个蛋,王姨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第二天我要回去,苏华*的妈妈孙姨知道我过去了,不让走,非要让我留下来吃顿饭。那年月家家都不富裕,为了能够做个带肉的菜,孙姨拿个兜子出去了,说是到连队借点肉去,我很纳闷,怎么还借肉啊。我离老远的跟着孙姨后面,看她怎么借肉。孙姨人员好,走到哪都能够跟那帮战士聊上几句,转了几个食堂后,终于借到了一斤多的猪肉,看见孙姨为我忙前忙后的,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中午在孙姨家吃的饭,热情的孙姨变戏法似的弄了好几个菜,印象中孙姨、苏华*和他弟弟陪我一起吃的饭,那么一大桌子,华*的妹妹没有上桌,不知道这里有什么讲究没有。在我们老家来了客人女人们是都不能够上桌吃饭的。那顿饭让我记了一辈子。听华*大哥讲,晚上放露天电影,国产战斗故事片《侦察兵》。他绘声绘色的说道,王心刚如何如何漂亮,大家多么多么的期待。说到兴奋处,他连说带比划很是高兴,我那天没走,晚上看了一场露天电影。《侦察兵》是文革后期难得的一部故事片,里边的正面人物一个赛一个的漂亮,反面人物一个比一个磕碜。王心刚一出场就赢来一片叫好声,他骑马奔驰的特写已成为经典之作。

那次回36是我最后一次走进团的家属院,《侦察兵》是我参*前的最后一次看到的露天电影。四十多年过去,团家属大院在我的脑子里还是那么的清晰,露天电影还是那么的回味无穷,王姨孙姨依然是那么的可亲可爱。今年走进发小群,让我看到了两位老阿姨,她们是那么的漂亮,那么的健康,我十分欣慰。

.11.29

7,美丽的家园向花园

年团移防华北,住原华北*区69*某步兵团的营房。华北*区年就跟随毛主席*中央进了北京,开国大典时他们在北京受阅,其他四个野战*正在进行着解放战争最后的战役战斗,38*在湖南衡阳激战正酣。年全*实行正规化建设,38*刚刚从 的硝烟中走出来,回国后,师被配置于鸭绿江北岸,成为戍边保国的一线部队,部队的营院建设只能是因地制宜的有所选择,一个团的营房,被限制在零零散散的好几处地方,给部队管理训练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69*是原国民*起义部队,他们所处和平时间相对较长,他们会享受,也懂得享受,部队营院建设档次高,各种生活设施配套齐全,大院建设的比较适合人居生活。

我们移防到了北河店后,69*的营院建设令大家刮目相看。家属院方方正正,平平整整,房屋排列整齐,室内设计讲究,特别是那个长廊,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大院绿树成荫,院内有食堂、洗澡堂,大门口有警卫室,有宽阔的柏油路,柏树墙,林荫道,高高的树木,秋千滑梯等,一看就知道那帮人懂生活,知享受。野战*没有这个传统,也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更没有那个条件。部队移防后,家属院的那个食堂与洗澡堂就因为经费紧张而停止了使用。废弃的两大建筑,没有几年终因年久失修彻底报废。

在部队大院与家属院之间,被一条马路相连接,两地间如同哑铃一般。马路两边矗立着两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犹如仪仗队的礼兵,每天向来往的行人行庄严的注目礼。家属院西北有处景点,系当年建营房取土的大坑,废弃后被修成假山和湖泊,湖泊一大一小成葫芦状,湖水清澈见底,湖边柳树成荫,常见水鸟飞过,假山是团驻地的最高点,站在山上举目远眺,*营民宅尽收眼底。*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当属部队的马厩。年团由骡马化改为摩托化部队之前,编制有多匹*马,高大宽敞的马厩是*马的家。*马主要配置单位有大车连,75炮连和司令部骑兵班,按照规定,营长、教导员级别以上的首长配有*马。饲养*马有专门的饲养员,部队配有兽医,*马病有所医,*马都有档案编号,管理十分严格。

来到华北营房,我们这些蹲山沟的山里娃,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切都感到那么新鲜。


  8,淘气孩子故事多

但凡淘气的孩子,都会做出许多令人不可思议的顽皮的离奇的甚至是“出格”的事情来的。几十年过去,那些个陈年老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调剂精神生活的最好的小零食,越嚼越有味道。我讲几件自己儿时亲身经历过的“顽皮”故事。

一年冬天,娄红家东边厕所旁边的大柳树上,集聚了很多乌鸦,体肥健壮,每天非常规律的准时来到树上过夜。于是有人琢磨着怎么把乌鸦打下来。在我的记忆里,好像是马玉青大哥,一天徬晚拿来一支自己制作的猎枪,进行实弹射击试验。枪管是装满火药铁渣的钢管,用铁丝绑在一块用木板做成的枪托上,击发装置有一个拉力很大的橡皮筋,为了保险起见,试射严格按照部队的教范正规要求进行的。第一次射击,先把枪用铁丝固定在树干上,人躲在树干背后伸出手去击发。一切准备完毕,我们看热闹的一帮孩子躲在了安全距离以外。万事俱备,大家心情激动,屏住呼吸,静静的等待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

预备,放。轰的一声巨响,人们欢呼着跑向发射现场。到了现场,大家都被吓傻了。玉清大哥的脸被火药熏的却黑,枪管枪托也不知道跑哪去了,大家分头寻找,很快枪托在不远处被找到了,已经裂开了,枪管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后来,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声:枪管在树上呐。大家抬头一看,枪管果然横在树干上,树上的乌鸦早已远走高飞了。触目惊心的火药枪试验,现在想想还后怕。

家属院西北的人工湖泊,我们刚到华北时,那里的水不多,我们时常下去在湖底玩耍。后来被罐进去了许多水,湖泊水深有四五米。一天,我们几个孩子去那里玩,见湖中有一支小木船,见四处没有人,我们就上船了。孩子小,又没有划船的经验,小船很难驾驭,完全没有歌中唱到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的惬意,小船在湖中直打转,有些人脑子便开始开小差了。王耀见船傍有一个绳子,就去拽,一下两下,绳子很长,拽了好一会,终于拽了上来。看见绳子的另一头栓着个麻袋,顺手一摸,麻袋里有鱼。大叫:有鱼。我们都凑过去看热闹。麻袋里有一条大鲤鱼,少说也得七八斤的样子,肚子很大。正当我们玩的开心时,岸上一个叔叔边跑边喊:把鱼放下,那是甩子的鱼。你们给我上来。

岸上突然来了一个气势汹汹的人,把我们都给吓坏了,赶紧扔下麻袋,向岸边划去。那个叔叔见我们要上岸,就跑了过来。我们一看他往这边跑了,我们就调转船头向相反方向划,那个叔叔又向相反方向追去。就这样,我们与叔叔展开了游击战,可能是叔叔累了吧,他跑不动了,我们赶紧靠岸。小船没有抛锚,上了岸的人也没有帮助固定一下小船,结果前面的一个下了船,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小船就向湖心退一点,连续下去几个人后,小船已经离开岸边有一定的距离了,到了该王耀下船时,迈一步已经不能够迈到岸上了,结果他掉进了湖里,我们都吓坏了,那个叔叔也急了,三步并做两步飞快的跑了过来。落水儿童得救了,怕挨揍,回家以后我们没敢向大人及时汇报叔叔见义勇为的壮举,那个叔叔当了一辈子的无名英雄,想想怪对不住他的,至今不知那个救命恩人的大名,惭愧啊。

家属院里的洗澡堂有个高高的大烟囱,小孩子天生死不怕,我们经常爬上去玩。一天,母亲推开我家的后门,见王耀在大烟囱上正玩的开心,吓得母亲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上,占姨当时正与母亲在一起,她赶紧把母亲劝回屋里,占姨自己开始与王耀喊话。

“小五,你上那么高不害怕吗?”

回答是肯定的,并带有几分骄傲。

“你自己能上那么高吗,我不信。是不是别人帮你上去的”占姨开始攻心计。

小孩子那懂得兵法呀,只有自信与不服。

“就是我自己上来的”王耀答到。

“我不信”,占姨又用激将法。

“不信我再上一次你看看”王耀中计。

当高高在上儿子走下神坛时,在母亲的眼里就什么英雄都不是了。至于后果,大家都能够猜的到。

一天,我爬上烟囱,在顶上用泥巴做了许多泥球,准备晾干后打弹弓用。下午,苍巨的老百姓到大院外边叫骂,院里的孩子与他们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互相投掷砖头土块,谁也不服谁。我抢占制高点爬上烟囱,用弹弓予以还击,烟囱上大量已晾晒好的泥球,成为取之不竭的弹药。最后,尚处在旧石器时代靠撇土坷垃打仗的老百姓,被使用冷兵器武器“弹弓”的我们,打了个大败。

家属院南的马路两侧有一条大渠和一处排水沟。大渠用来浇灌良田,排水沟用来排涝。部队和家属院的废水也往那里排放,那个年代,没有污染,排水沟里小鱼小虾多的是,每到秋后小河干枯时节,就是孩子们抓鱼的最佳时机。取一段河床,用泥巴将其两边筑坝,再取一侧,通常是下游一侧再筑一堤坝。用脸盆向堤坝外取水,被两头堵住了河床连接取水的堤坝一头打开一个缺口放上纱网,过水挡鱼,待把河床上面的水淘干净后,就只剩下丰收的喜悦了。这种方法抓鱼,大人孩子乐此不疲,每一次都有收货。浑身泥古铅球的一帮孩子,此时是最开心的。

.12.1

9,东北小吃炒*豆

电影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有个经典镜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每当战役战斗到了关键时刻,表现沉着冷静的林彪,最好的道具是他随身携带的那小口袋炒*豆。一边嚼着几粒*豆,一边陷入陈思,最后定下扭转乾坤的决心。那个画面太经典了,想必发小们都有印象。

物资匮乏的年月,记忆中也有经典。正如歌中唱到那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东北盛产大豆,东北人对豆制品有特殊的理解与智慧。其中炒*豆,就是我儿时最好的记忆。

一锅*豆,在父母亲的手中能够炒出三种口味来。即:干炒*豆,咸味炒*豆和糖炒*豆。记得是年的春节期间,父亲难得的回家给我们做点年货。父亲为我们做的是盐水炒*豆。一把*豆,倒入锅中,一边翻炒,一边添加适量的盐水,待*豆爆裂,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后,豆子基本上就炒熟了。食材虽然很简单,一家人却非常高兴。

现在各种小吃多了,过年更是热闹,好吃的东西应有尽有。但是,那锅盐水炒*豆,特别的令人回味。

.12.4

10、花季少年小花絮(一)

10来岁的孩子,活波好动,课间休息,争相追逐,打闹嬉笑,很是热闹。但是,年龄太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时常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来,有时甚至酿成大祸。

我们的学校在团家属院西门口处紧靠西墙的那栋房子里,几个年级在一起。下课了,孩子们蜂拥而至,全都来到门前不太宽敞小广场活动。当时流行一种游戏,用纸折一个三个叶片类似风车的风叶,然后用一支笔顶住,跑起来后,小风车快速旋转起来,很好玩。有一天,课间休息,同学们都在广场上活动,记不得是那位发小,玩起小风车,在孩子们中间跑的飞快。正当他即兴时,一不留神与另外一个小同学相撞在一起,事发突然,他来不及躲闪,拿风车的手,与他人撞了个正着,由于用力过猛,那支笔一下子穿透掌心,手被的表皮被高高的支起,虽然没有穿透,镶嵌在他手掌上的那支笔着实把老师和同学们都吓坏了,老师端着他的胳膊,一路快跑就去了卫生队。50年过去,现在也不知道受伤的孩子是谁,这件事却刻骨铭心。

讲完惊心动魄的故事,咱们轻松一下,再讲一件发生在石少凡身上有趣的故事。那个年代家家都穷,少凡家孩子多,阿姨照顾不过来,少凡也调皮一些,衣服裤子都不太讲究了,尤其是那双鞋子,可以说是前边露蒜瓣后边露鸭蛋了。那个时候,每天上课是要向毛主席像高呼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的。高呼口号时,少凡上肢挥动着语录,下肢也跟着一起动,小脚丫一起一落的,每次的起落,就看见那只鞋的脚趾处,跟长着的大嘴一样,一张一合的,把同学们逗的够呛。

不久这个段子被他们班的同学传出来,我们听到后也都捧腹大笑起来。

少凡,是否还记得这段往事?说出来,全当趣事回忆了,祝你天天快乐。

花季少年小花絮(二)

有一年,大概是“八一”建*节,团召开文艺晚会,家属孩子也被邀请参加。我弟弟王耀等5个小朋友表演的节目是五个老汉学毛选。五个刚刚上了小学的孩子,每人头上包着个白毛巾,嘴上还画了胡子,躬着个腰,一步一颤走上台去。那个滑稽的样子,一出场,观众就笑翻了。节目开始前,几个孩子背向观众面向伟大领袖毛主席像齐声高呼: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按照事先的排练程序,接下来,是要高呼祝林副主席身体健康,永远健康,永远健康的。可是王耀喊完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后,就自己转过身来,刚要表演,一看那哥四个正在喊祝林副主席身体健康呐,他赶紧又转了回去,台下的叔叔阿姨们看到那一幕,被逗的前仰后翻的笑的肚子痛。5个孩子惟妙惟肖的表演迎来阵阵掌声。

王耀等小朋友的表演,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夸奖。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却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当时心里可别扭了。

那个年代穿衣戴帽讲究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在家排行老四,身上的行头从头到脚,基本上都是缝缝补补的“破衣烂衫”,那时家家都是那样,谈不上谁笑话谁。一天,我穿着姐姐穿剩下的红凉鞋去上学,到了学校,同学们议论开了。8.9岁的孩子,第一次知道了害羞,回到家以后说什么也不再穿那双小红凉鞋了,把我妈气的够呛。

50年过去,回想起一桩桩往事,感觉很有意思的。

.12.5

11、凯旋门下过大年

年春节,是我们家搬到集安后过的第一个春节。

记忆中,集安的冬天格外的冷。那年的春节,在我们驻地的荒山野岭中,因为有团75炮连的叔叔们用松枝搭建的凯旋门陪伴,节日喜庆的场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团75炮连远离团部大院,自成一家,几排房子住有一个连队、5户家属和20余匹用来驮炮的*马。驻地没有围墙,周边种有槐树、松树等,将房屋围成一个“大院”,在大院正南方向几棵年头不少已有成人腰粗的大树便是大门,与集安至通化的公路遥相呼应,站在大门口眺过公路,能够看到鸭绿江和朝鲜人民*的碉堡和游动的哨兵。白天,大门口基本上没有人站岗放哨,晚上大院经常能够看到流动哨兵牵着一条狗。大院东面隔着一条大河便是集安县城,西部隔着座小山包就是团部,北边不远处的山脚下有一个老百姓的自然村,过去人们常用穷乡僻壤形容我们居住的环境,现在看来那里有山有水到成了风水宝地了,用一句最时髦的语言来描绘的话,那里便是青山绿水的金山银山了。今年发小们组团去鸭绿江边的寻根之旅,就打我们大院的门前过。50年过去,那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发小们网上发出的照片中,没有见到那个大院的影子,挺遗憾的。

年春节快到了,75炮连的叔叔们,上山砍来了许多松树枝条,开始在大门口处忙活起来,我们一帮孩子过去看热闹。叔叔们搭建凯旋门很有经验,很快如同电影《英雄儿女》中欢迎祖国慰问团那场戏中的凯旋门一样的大门就搭建好了。松枝,彩灯,标语,最具亮点的是叔叔们用木头制作的一架飞机模型,被安防在凯旋门正中央的横梁上,几个螺旋桨在寒风的作用下,发出响亮的轰鸣声,犹如飞机低空飞过,大院被节日的喜庆氛围包裹着。我们每天出行进出大门,都会被巨大的凯旋门深深地吸引着。

每当我们外出去滑雪,去县城,去爬山,去鸭绿江边或者去团部大院洗澡、看电影,高大的凯旋门就是我们回家最醒目的路标、灯塔。

.12.13


  12、文革初期在集安

集安似乎没有春天,生产队里的老百姓开始备耕往地里送粪时,基本上就到五一了,让人感觉冬天一过就是夏天。

团75炮连周边住有汉族和朝鲜族生产队,鲜族大队种水稻,百姓能歌善舞,妇女各个都很能干,她们与男社员一起下地劳动。每当插秧季节,红旗招展,歌声嘹亮的地方,便是勤劳的朝鲜族社员劳动的欢乐时刻。相比之下,汉族大队的社员,女社员在田间地头几乎难以见到,据说这是东北的风俗,结了婚的妇女就不再下地干活了。当时我们与鲜族大队的孩子打架时,他们就笑话我们,说汉族妇女懒,所以吃不上大米,只能吃包米大碴子。

年,当地里的水稻整齐地排好队时,集安县的大街上便出现了扎着腰带,胳臂上戴着块红袖标的年轻人。一天,我跟着母亲出门,刚踏上驻地附近集安至通化的公路,就看见一帮人在那里拦截过往群众,一是剪头发,二是看鞋底。说是烫发的,披肩的都要剪短。鞋底若印有“共产*”字样图案的,当场就把鞋给脱下剪坏。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母亲和孩子均如惊弓之鸟赶快往家跑。没过几天,徐恒禄叔叔坐着团里唯一的一辆69吉普车从县里回来了,母亲说徐叔叔当上集安县的什么副主任了。晚上,父亲回来了,一脸的严肃,也不知道与母亲讲了什么,吃完晚饭,父亲将我们家里整箱整箱的书拿到房前,一把火全烧了。我家焚书之时,其他四家也在做着同样一件事情,熊熊的大火持续了很长时间。我年龄尚小,不知其中的道理,但这件事情印象极深。

接下来的日子里,似乎见什么都不顺眼了。蒸馒头的篦子上有共产*好的字样,于是被砸了个稀巴烂,说是不能够把“共产*”上锅蒸,鞋底有共产*字样要剪坏,不能把*踩在脚底下。。。。。

没过多久,集安县在县城搞了个阶级斗争展览,不知从那里查获出来的日**服、*刀,国民*的*徽、*旗,金砖,变天账等等。我跟着母亲前去参观,触目惊心的展览,让一个孩子感到了恐惧,按照解说员的说法,阶级敌人要搞复辟,我也弄不清楚“复辟”是啥意思,听母亲讲,就是国民*反动派要打回来了。小孩子,那么一点就被灌输着革命的道理了,纯净幼小的心灵,被严酷的阶级斗争打下烙印,人生观世界观被得以洗礼。从娃娃抓起,方能根红苗正。我们这一代人,就这样走上革命道路的。

没过多久,就听说大哥学校的校长被批斗游街示众了。有一天,批斗他时,衣服都没有穿好。一场大会下来,宋校长被学生们起了个响亮的绰号----宋光腚。

年冬天,人们都猫冬了,待来年的春天到来时,我们随父亲移防去了华北,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走向最高潮时,我们已离开了集安。

.12.13

13、想起单弦联唱《一盆饭》

年师某部去北京南口地区野营拉练,那年该地区遭遇特大干旱,解放*响应上级号召,帮助驻地老百姓打井抗旱。

在打井抗旱的过程中,发生一件感人的故事,被写成单弦,后经师战士毛泽东思想业余文艺宣传队的演唱,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著名单弦表演艺术家马铮锐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演唱了这个节目,《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了该节目的歌词,师被确定为迎外部队后,该曲目更是成为保留节目,经久不衰。

《一盆饭》的故事很简单,解放*帮助老乡打井抗旱的同志白天都去打井抗旱去了,新战士李小根留在家里做饭,因为没有做过饭,结果把午饭给做夹生了。他去前村压面条去了,临走时在锅台上留下了个纸条。

歌中唱到:

房东大娘回家早

到西屋串个门

屋里头咋没人?

见锅台上有个纸条

还压着个白菜根

上写着几行字大娘正纳闷

一推门走进来闺女小迎春

经过询问,大娘知道了纸条上的内容。原来是小李把饭做坏了,于是大娘决定把夹生饭拿走留给自家吃,大娘与闺女小迎春再给亲人解放*重新做一顿。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部队拉练是常态,助民劳动是常态,*爱民民拥*是常态。但是,作者小中见大,把一盆饭做成了大文章。

《一盆饭》里经典台词太美了。听到生产队大喇叭的广播后,社员们特别高兴,大爷回家与大娘忙着收拾屋子,歌中唱到:

快打开咱西屋的门

炕上铺好一领席儿

咱俩带上小迎春儿

咱把好房让给亲人儿

陈班长带队来到大娘家后,老两口乐的笑出了声,介绍自家的情况,歌中唱到:

同志呀

歇歇脚

擦把脸这有盆儿

水缸屋后紧靠门儿

烧柴禾有树枝儿

除了劈材没别的儿

外边还堆着有六七千斤儿

班长带队上工去抗旱了,歌中唱到:

鸡叫三声各儿各儿各儿

陈班长带队出了门儿

家里头留人来做饭

新战士李小根儿

挽挽袖口扎围裙儿

淘大米少半盆

小白菜剁了根儿

高碑店带来的豆腐丝儿

一切准备的差不离儿

划了根火柴

送进了灶火门儿

。。。。。。

时间已过去四十多年了,儿时的记忆还是那么的清晰,那个时代,那个动人的故事,在人们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12.15

14、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一个孙敬修爷爷讲故事的栏目,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儿时母亲的故事会陪伴我成长。

母亲读书用功,成绩优良,以小学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县城里的中学,成为建国初期的一名初中生。学校离姥姥家比较远,每天中午要自己带一顿饭。一年过去,因为家里实在没有饭可供母亲中午带的了,母亲痛失了在校学习的机会,辍学了。尽管学校一再表示惋惜,还是没能够留住期末考试门门功课全部优秀的母亲。学校鉴于母亲的成绩与表现,给山城镇百货公司出具了一封推荐信。母亲走出校门后,很快有了工作,成为了一名售货员。母亲讲,她一辈子也忘不了学校的老师和领导对她的恩情。

母亲喜欢看书,记得是年母亲因看书着迷,嗜书如命,眼睛差一点失明,医院治疗了很长时间,视力方才渐渐地得以恢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课了,社会上比较乱,虽然部队大院相对安静,学校照常开学,学生照常上课,但是课本基本上没有了,所学知识受到很大的局限性,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在家里就给我们几个孩子讲故事。在母亲的故事会里我们了解到许多东西,知道了许多事情。比如,八个样板戏还没有在全国普及时,我们已知道了《只有后来人》中的李玉和、李奶奶和李铁梅,知道了《芦荡火种》中的阿庆嫂,知道《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知道了《猎人一家》的故事,知道了有个说相声的侯宝林,知道了《水浒传》《红楼梦》里的许多故事,知道了许多电影故事情节,还有许多孝敬父母、孝敬长辈的故事等等,在我的心目中母亲太厉害了,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几岁大的孩子,对母亲肃然起敬,佩服的到了骨子里的那种感觉。讲故事的同时,母亲给我们讲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让我们受用一辈子。

年,母亲得了重医院,我去陪诊,母亲没有力气说话了,她要听我跟她说话,我强忍着悲痛,滔滔不绝地讲连队生活训练中的故事,来分散母亲的注意力,母亲很高兴。一天晚上,病房熄灯了,母亲睡不着,提出让我给她唱一段单弦《一盆饭》,我跪在母亲床前,贴近母亲的耳边,小声学唱起师战士毛泽东思想业余文艺宣传队演出的单弦联唱《一盆饭》。我学着宣传队演出的样子,先给母亲报幕。下一个节目,单弦联唱《一盆饭》,表演者王洛。母亲笑了,向孩子一样笑的那么灿烂。

八达岭下

八达岭下一山村

这个山村的名叫向阳屯

向阳屯有百户人家

家住靠山根儿

这一天天傍黑儿

广播喇叭传喜讯儿

社员同志们注意了,住南口野营拉练的解放*同志,到我们村打井抗旱来了看

整一班人儿

。。。。。。

我将《一盆饭》完整地唱给了母亲后,母亲夸我:你唱的真不赖呐。听到母亲的夸奖,我很欣慰,同时也告诫自己,今后一定要多给母亲讲故事,讲她最开心的故事。

母亲与病魔整整抗争了一个抗战的时间,每次回家都跟母亲有说不完的话。后来,我结婚了,再后来有了女儿,儿媳孙女也都成为了母亲最爱听的话题。我在部队,不能经常陪伴母亲,我爱人就替我尽心尽力的尽了这份孝心,渐渐长大了的女儿成了母亲的开心果。

一晃,母亲离开我们已经31年了,母亲的故事,我接过来讲给我的外孙和外孙女听,这已成为告慰母亲最好的最直接的形式。

妈妈,安息。

.12.15

15、在师农场救火

那年宝录的父亲刘叔叔在农场当*委,马刚时任农场放映员。

每到收割稻子的时候,全师每个团派一个营前去抢收。我连随炮兵团一营参加师农场的稻子收割工作,我连住在场部南侧那条大渠那边的库房里,炮兵连人少60多人挤在一起。收稻子可是个体力+技术的农活。为了抢收,为了颗粒归仓,农场每天都会给我们定一个满负荷的工作指标,把我们累的够呛。弯腰收稻子,时间长了,腰也被固定成了大虾米,难以恢复直立状态。我们就拿来几捆稻子垫在地上人翻过身去躺在稻捆上,利用那个支点再把腰弯过来,那个狼狈相很滑稽的。活那么苦,那么累,每个单位谁都不甘落后,几个团热火朝天地比着干。

一天农场放电影犒劳大家,中途不知何故,电影拷贝着火了,马刚手疾眼快将拷贝取出,火很快被扑灭。由于,火被及时扑灭,没有造成太大损失,那部电影基本上还比较完整,马刚让我们看了场完整的电影。

一天晚上,连队刚刚就寝,场院方向传来一片呐喊声,指导员命通讯员前去一看究竟,人还没有回来,冲天的火光已经说明了一切。火光就是命令,连队紧急集合,我们每个人抄起脸盆就向火海冲去。原来为了抢收,农场规定场院上的几台脱粒机人歇机器不歇要连轴转,结果超负荷运转的机器将稻草引燃,不堪重负的机器终于罢了工了。

我们到了那里,已是人山人海,大家就近取水灭火,盛满水的脸盆传过去,空盆很快就被扔出来,部队配发的搪瓷脸盆,被磕掉许多瓷,传到最后也分不清都是谁的了。折腾了很长时间精疲力尽的同志们总算将大火扑灭了。回到驻地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的都笑了,被烟熏火燎后的人们,一个个都成了刚升井的煤黑子。当人们打量到我时,又是一个哄堂大笑。原来我光顾着救火了,脚下的鞋子什么时候跑丢的都不知道,回到宿舍,我光着两只大脚丫,穿一身被浓烟熏黑了的绿*装,满脸黑的向锅底,活生生一副乞丐的样子。

六班长,我们都快认不出你了。

通讯员一句话,把大家都给逗乐了。

.12.18

16,想起拔麦子

看到吉明上传金色麦子的图片,触景生情我想起了上中学时拔麦子的情节。

刚上初中我们就体会到了农民伯伯起五更睡半夜的不容易。保定地区麦熟时节,正是一年炎热的三夏大忙时间。那个年代没有收割机,农民们为了第二年的复耕方便,许多地方不让用镰刀割麦子,只能用手拔。13.4岁的孩子,已然长成了个壮劳力,每天早上伴着布谷鸟“光棍好过”的鸣叫声,同学们意气风发地走进丰收的田野。

那个年代电影就是那几部战争片,但是《地雷战》中有一段民兵与老乡抢收麦子的欢快乐曲,我们走在大路上,嘴里哼唱着那段早已铭记于心里的曲子,一路欢歌就到了社员的田间地头。拔麦子,一般情况,男同学每人分四垄麦子,女同学多半是跟在后面捆麦子。那时人们思想单纯,为人民公社干活都是实打实的卖力气,很少有偷奸耍滑的,更没有假装病号不去上工的,同学和老师们与社员比着干。

弯下腰,前腿弓,后退绷,双手攥紧麦秆,猛一用力,拔出带土的麦子后,右脚向前小半步,跟着抬起左脚,双手就势将带土的麦根往左脚腕内侧使劲一磕,一把干干净净的麦子就拔下来了,动作要连贯,干净利索。俗话说:干不干三分样。虽然我们人小手小一把抓不住太多的麦子,但是娴熟的拔麦子的动作,总会赢得贫下中农们赞许的目光,农民伯伯会意的那一个眼神,会让我们神气的忘掉干渴与饥饿。麦子地里热火朝天,同学们干劲十足,每天都是太阳爬上来很高了,我们才在老师的带领下收工回家。第二天,又精神十足地积极投入到三夏大忙季节。

丰收的喜悦挂在社员的脸上,同样也挂在每一位同学们的脸上。那个单纯、率真的年代真好。

.12.27


  17,我想对你说

作者:王洛

我想对你说

发小是首歌

花样的年华里,

留下的美好回忆

太多太多

我想对你说

重逢是首歌

虽然几十年别离

友谊的彩带却在手中

紧紧相握

我想对你说

祝福是首歌

艰辛生活

岁月蹉跎

尽数内心的诉说

我想对你说

回忆是首歌

歌手他你我

童真是拨动的琴弦

旋律是童趣和快乐

时光荏苒

日月如梭

青春不复

大悟大彻

姥姥姥爷们

爷爷奶奶的

二O一八年

我要大声说

珍惜好时光

善待他你我

走好每一次台

唱好每一支歌

.1.2

18、银装素裹祭母亲

新年伊始,鄂豫皖苏地区普降大雪,看见发小们发到网上的视频,让我想起50年前,在鸭绿江畔的林海雪原中戏雪的往事,想起炉火旁母亲的辛苦。

东北的冬天,最令孩子们高兴的事,就是滑冰滑雪了。进入冬季后,一场场雪逐渐地将大地银装素裹的包裹地严严实实,江面被封冻成晶莹剔透玉石般的坚冰后,躲在家里猫冬的孩子们,便想方设法地开始寻找着与大自然进行着亲密接触的机会了。

我们居住的团75炮连驻地的北面不远处便是一片大山,翻过第一座山后就进入原始森林了。雪后的山林,寂静阴深,家长们总是严厉的告诫孩子们,冬季山上的饿狼是多么多么的凶恶,藏觅于深山老林里的苏联与朝鲜特务是多么多么的狡猾凶险,我们年龄小涉事不深,但是知道了那里危险,懂得了远离危险的道理。

于是乎,近处的小山和门前通往鸭绿江边的大道,就成为了我们滑雪的好去处。

滑雪,对于我来说是最刺激的事情了。吃过早饭,待在家里老实不了多一会,就跑出去了。一根胳臂粗细的长木杆,便是最廉价的滑雪工具。扛着木杆,吭哧吭哧爬上山顶后,骑在木杆上,任凭树木在眼前快速向后闪过,任凭风儿在耳边呼啸响起,飞将*信马由缰一泻千里,木杆上的孩子们是那般的自豪和威风。一天能够不厌其烦地几次爬到山顶,我们玩的非常痛快。傍晚,回到家里,最辛苦的当属母亲了。面对好几双待烘烤的棉鞋,还有那从腰带以下基本上被雪水浸湿后已被冻成“牛仔裤”一样的裤子,母亲一边责怪,一边心痛地把火烧旺,炕上齐刷刷几个小脑瓜早已进入梦乡,炉火旁母亲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还在那里辛劳着。

东北的冬季时间很长,我们玩的很开心,母亲很辛苦,但是每当看见我们玩的高兴,她是那么的快乐。

母亲离开我们时,保定市区也飘起了雪花。近日,银装素裹的鄂豫皖苏,让我想起童年,想起母亲。天宫泪作漫天雪,银装素裹祭母恩。

妈妈,真的好想您。

.1.9

19、从小妈妈对我说

母亲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常对我们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年冬天,我该上学了,母亲让我自己拿着家里的户口簿前去报名。学校离我家不远,出门向南米左右到了鸭绿江边的那条大路上向东一拐就到了。待我高高兴兴地回家告诉母亲已报完名后,母亲说:把户口簿给我。这时我才发现户口簿丢失了。由于天太冷,回来的路上,我把小手插到了袖口里,户口簿夹在腋下,什么时间丢的,丢在了哪里,全然不知。正准备原路返回去寻找,我们家驻地附近生产队的民兵连长将丢失户口簿送来了,当时我很纳闷。母亲问:你怎么知道是我家的?民兵连长答:谁家有6个孩子呀?一句话让7岁的孩子对他肃然起敬了。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匮乏,谁家也不富裕,我们家兄弟姐妹多,家里吃的用的都显得要比大院左邻右舍的其他人家紧张些,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穿完老二穿,我和弟弟逢年过节时都难得换上一套新衣服。母亲那时还兼职家属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一天忙前忙后的很是辛苦。母亲在外面的工作忙,就顾不上家里的我们几个孩子了,母亲让我们学习洗衣服做饭。母亲常讲:衣服可以破旧,但不能邋遢。要求我们自己清洗自己的衣服,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做饭一般情况下是姐姐来做,我们帮助淘米,洗菜。有一次姐姐有事不在家,我就学着姐姐的样子,结果那天一家人吃了顿“窜烟还带点硬夹心”的糊米饭,母亲不但没有责怪,相反还表扬我也能够帮助家里干活了,当时我别提有多高兴了。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句话影响我一生。无论是上学还是当兵,无论是学生时代的住校生活,还是第一次离开连队单独执行任务,衣服脏了自己洗,破了自己补。我上初中时,在保定地区的新城县东风中学连续住校两个学期,母亲要求严,星期天也不许回家,缺钱和粮票了,要写信让其他同学给捎带,每个星期要写思想汇报。那时虽然年龄不大,但是生活能够自理,长时间离家也不觉得寂寞,相反正好锻炼了自己自我生存的能力。穿上*装就是大人,那年去当兵到部队几个月后才过的16岁生日,连队紧张艰苦的生活让我游刃有余的与那些老兵老班长们一样过的有滋有味,全无半点未成年人的“吃不消”。一年半后,一百个不放心的母亲来部队探亲,两天的感受和从部队首长及战友们的评价中得到了答案,带着满意的笑容,愉快的离队。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母亲教给我的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让我受用一生。

妈妈,我把这句话讲给了我的外孙、外孙女。

.1.9

20、丁副*长是延安炮校第一期学员时任一班副班长。

年解放*宣化炮兵指挥学院(其前身系延安炮校)为庆祝延安炮校成立50周年,组织成立了一个庞大的筹备组,其中*工教研室王教授带一帮人负责整理延安炮校学员录,我们刚入学,王教授是我们的中共*史教员。一天上课时,王教授提出学员录的整理工作差距较大,遇到许多困难,许多人不知下落,他让我们学员帮助他提供各自部队延安炮校出身的人员信息。我知道丁副*长是延安炮校出来的,就主动向王教授说明了情况,但是具体情况不清楚。老教授非常激动,说38*副*长那可是个大首长啊。学院非常重视立即组织人员去38*核实情况。没过几天王教授又来给我们上课,见到我后他高兴的讲:王洛你立了一大功啊,丁副*长是延安炮校第一期学员,还是一班的副班长,学院决定院庆时邀请他参加。

那时我才知道了这些情况。

.1.11

20、《十五的月亮》创作过程

年的3.4月份,《解放*歌曲》编辑部组织实力派*旅词曲作家到部队采风,其中一站就是师。我时任二连指导员作为基层文化先进单位代表参加了座谈会,会上大家轮流发言,基本上都提到能否给自己的那个兵种写首歌,该我发言时,也提出同样的意见。接着提出能否给*嫂们写首歌。石祥老师问:为什么。答: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家在农村的*嫂们生活的太苦了。我例举了张公有、石瑞来等许多人的家属的不容易,并提出家在农村的干部每年都把探亲假分两次休。石祥又问为什么,我告诉他就为夏秋两季能够回去帮助家属干农活。

一石激起千层浪。会上大家纷纷提出各自单位农村籍*嫂们的艰辛甚至苦难的生活,列举了很多事例。

按照事先安排的日程,他们第二天要来咱们团参观自行榴弹炮,我去师外事招待所接他们。石祥老师见到我后,对我说昨天的座谈对他触动很大,一晚上没有睡好,他连夜写出了个歌词,希望歌词谱完曲子后,连队能够帮助他试唱一下,看看效果怎么样。说完石祥老师给我留下了联系方式和地址并要去了我的通信地址。几天以后由石祥作词,铁源、徐錫宜作曲的歌曲《十五的月亮》寄给了我,连里及时组织了教唱,歌词情深意切,歌曲朗朗上口很受干部战士的喜欢,我及时将情况进行了反馈。又过不久《解放*歌曲》杂志发表了这首歌,再过不久歌唱家董文华唱响了这首歌。从此,歌曲《十五的月亮》唱响祖国的大江南北。

可惜的是石祥老师的两次来信,不知道放到那里去了,我们通过两次信,那以后再没有联系。这件事在我的*旅生涯中,影响很大,记忆深刻,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那么的津津有味。

.1.14

21、为外商演示火炮射击

mm自行榴弹炮,属于我国第一代自己研制的自行火炮,当时出口卖第三世界国家。但是当时不允许由大陆直接卖*火,于是就找到了香港的一个中间商负责牵线搭桥。买方要买这门炮,人家就得看看火炮的基本性能,特别是火炮的射击精度。工厂制造火炮可以,他有一大帮工程技术人员,但是实弹射击他没有人搞,于是就来求助部队。为外商演示火炮射击效果那天,是在保定地区易县一个小山坡下进行的。为了保密我带着的那个班,不让佩戴领章帽徽,每个人都只叫代号,我们团长那天去了,他是1号,他还带着个股长,我是3号。

火炮射击准备完毕后,团长指定让我上炮具体操作实施射击,因为我曾经是炮团尖子瞄准手且多次代表团里参加*师组织的比武竞赛并取得好成绩,团长对我很了解,也很信任。其实那年我已经是指导员了,这件事情那么重要,我又是一个*工干部,所以一开始团长点我的名让我来完成这个任务时,还是有压力和小私心的,我以自己是*工干部的理由推脱,团长把我说了一顿,没办法只好服从命令。

早饭是在野外吃的,射击准备完毕后,我们抓紧时间吃饭,早饭是工厂准备的,有牛奶面包等,战士们从来没有吃过那么丰盛的早餐,7.8个兵差不多喝了多半保温桶的牛奶,早餐过后又上了水果,我们几个算是开了洋荤了。

吃完饭,没多大功夫,来了一大帮子人,远离炮位也看不清都是些什么人,更弄不清什么来头。大喇叭传出准备射击的口令,我们各就各位严阵以待。那天一共发射实弹11发,对两个目标实施射击,其中一个属于超直射距离直接瞄准射击。射击结束后,将两个用纱布制作的靶子拿到那帮人面前,他们要亲自验靶。不一会,大喇叭传来最终结果:两个目标,命中11发,射弹最大散布21cm。火炮射击精度优秀。

射击场地一片欢呼,我们为完成任务不辱使命而欢呼,工厂为火炮能卖个好价钱欢呼,买家为买了个货真价实的东西而欢呼。

工厂一高兴,当天发射后的炮弹壳作为奖品都送给了我们,事后还给部队送了面奖旗。我在部队打了那么多的实弹,从来没有获得过一个炮弹壳,按照规定是要如数上交的,突然有了那么多的奖品,还真的不好处理了。一共11个,团长要去一半,营长得给吧。。。最后我只捞着一个,那个蛋壳真好,一个就能够换一个铜质的炭火锅。那次的实弹射击,我们发财了。

.1.14

22、烤鱼、烧麻雀

我们小时候抓鱼陶鸟后,我们基本上都去马力家,王姨帮助我们加工处理。小鱼往炉盖上一烤很快就熟了,小麻雀的做法更绝。将麻雀用和好的*泥包裹严实后,放到炉子里,待*泥烧干了,把*泥剥开,麻雀的羽毛会与*泥一起被拔掉,那个麻雀肉都是瘦肉可香了。

谢谢王姨,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让我们能够及时地补充到大量的蛋白质。

23、

大院情思念故乡

绿水映山岗

有几处散落的营房

那是发小们的集结地

那是我们儿时的故乡

通化二O六

集安鸭绿江

难忘那山那水

难忘那泥土的芳香

随父同换防

搬进那漂亮的营房

大院是发小们的集中地

大院是我们成长的故乡

华北大平原

北河仓巨旁

难忘童真童趣

难忘那童年的梦想

三六发小网

把我们带回久别的营房

重新吹起集结号

重回那*牵梦绕的故乡

故地长相思

故乡情难忘

难忘兄弟姐妹

难忘那铭心刻骨的吟唱

.1.16

马玉华回忆录

1,点滴记忆~

作者:马玉华

发小们所有童年的记事都让我感到即亲切又陌生……亲切的是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大院里……而陌生的是印象咋就那么模糊呢…记得67年(68年)夏天我们姐妹仨坐在台阶上,突然大地晃悠颤动起来……当时也不知道更不懂是怎么回事……记得我妈妈去卫生队看病发生地震时急急忙忙的往家跑……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邢台那次地震?记得有天晚上我妈妈可能是去兰燕家串门(在我的记忆中我妈妈当时在家属院阿姨中属于年轻漂亮稍有文化的家属),唠嗑唠到天黑啦……我们姐妹仨牵着手喊着找妈妈……这时一个黑影从墙上翻了过来……定眼一看是我哥翻墙回家我哥小时候可能干啦给我们炸知了,在玻璃上做幻灯片,把大米搅碎烙饼吃,用针线把自己的脚后跟缝上……我们姐仨用布把他的头蒙上再用绳子缠上他也不害怕……

2,老爸的绝招

记得我们姐妹仨分别在9岁6岁3岁的那一年,我妈妈因病去保定的医院住院,一住就住了四十多天哪,家里也随之乱成一团……洗头时我爸让我们仨排成队,地上放个洗衣服的大盆,加满水,旁边在摆上一溜小板凳,逐个的开始洗头……印象最深的就是换床单,限于当时的生活条件,家家的床单都是有数的,不像今天随时随地的想换就换甚至直接扔掉……所以我爸就是这周把床单翻过来用,下周再翻过去用,再下周再翻过来……犹如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家的床单用三次用我现在的年龄回想此事说明老爸当时工作很忙且又是男人带着四个孩子……真得乱成一锅粥……属于正常……等我妈病愈回来后无奈的无论是房间还是我们都进行了多次的大扫除……,回忆童年趣事是幸福的……大院里的孩子是快乐的……

2,等候看电影时的突发事件

那是一个夏季的晚上天刚刚擦黑,大院里的孩子们吃过晚饭后拿着小板凳便早早的跑到营房门口处等待着哨兵的放行……时间太久远已记不清那天放的是哪部电影了……就在等待着的时候,突然人们看见远处(通往北河店车站)的公路上有一人抱着孩子?且孩子似乎在那人怀里挣扎一般……只记得当时营房门口处一片骚乱……大人们在担心查看谁家的孩子被抱走?还是附近农村谁家孩子被人骗?不知道是谁通知了部队还是大人们的决定,也不知道是谁跑到公路上一探究竟?就记得回来的人说是一个兵在缠线拐子(是否是部队通讯兵的训练我更不知道啦),大家虚惊一场,片刻后就叽叽喳喳拿着小板凳去礼堂门前看电影啦……

.12.3

宋吉明的回忆录

1,养鱼池捕鱼

宋吉明

记着有一年团里养鱼池捕鱼,养鱼池放水,家屋院的阿姨孩子们可高兴了,都跑去抢鱼,有的发小就爬北墙过去。看到很多草鱼和鲫鱼,特别是红鲫鱼就抢,后勤股的干部就不让抓,当时那个场面真是壮观,孩子们能抢就抢,拿回家美美吃一歺。

2,北河店赶集

我们赶集时发小有走路去的,有骑自行车的,有搭部队便车的,特别是河北老乡骑的自行车与我们的自行车不一样,特别长,白色的,骑在大堤上还带二个栏子或布袋去赶集。北河店集市很热闹,市场内有供销社,照相馆,药店,饭店,肉铺,每年过年就有卖鞭炮的,有小红鞭炮,摔炮,二提角。老乡有推独轮车卖泥做的小人,小动物,用彩笔画的可好看了,用嘴一吹还会响。

3,为了几个零花钱

发小们除了找牙膏皮,还去靶厂挖弹头取出里面的铅,特别是铜子弹壳更喜欢,可以多卖钱。那时只要听到靶厂打枪就跑去抢子弹壳。候德财:我记得铜弹壳只是手枪和重机枪是铜的,很难找到铜壳的。宋吉明:后来步枪也有铜子弹壳了。侯德财:步枪,冲锋枪,班用轻机枪,是通用弹药,消耗大,铜弹壳是积压弹药,很少。

4,团营房里的故事

凡是部队子女都对*营有好感,每天早晨可听到起床号,*人早晨集合,跑步,队列训练,晚上熄灯号,等等。每当我放暑假或放寒假就会窜到营房去玩,去看看马,看看炮,和发小苏华*等在球场打打,头蓝球,(蓝球场是后建的。)地面是沥青,上面装了灯,晚上团监球队常与兄弟球队打比赛,司,*,后的叔叔每天都在球场边办公楼上班,楼上有个会议室,星期天或春节放假我就会去看电视,(当时家里买不起电视,)那个年代电视机是黑白的,节目只有中央台,后来有了河北电视台,节目单调。一楼西头是通信连总机房,我和王建弟,苏华*常去玩,看接线员叔叔接转来去的电话,并看修理技师修电台,修电子管收音机,修叔叔阿姨家中的半导体收音机,这里的叔叔对我们很亲切,王建弟还在这里学了很多无线电理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组装了一台电视机放在家里,我也时常去他家看电视,在球场后面就是训练操场,后面就是放电影,开会用的土堆子舞台,(79年新盖了礼堂,但没坐椅,开会或看电影自带马夹子。)记的在营房最西面有时也放电影,印象中是越南电影,(阿福)苏联电影(列宁在)在营房的东北角,好象是炮连住地也放过电影,是介绍铁托的,(伏击战。)放映组有一个放幻灯的叔叔我和他玩的挺熟,常去他那玩,看他制做幻灯片,有时也给我一些幻灯片,我就拿回来晚上在家门口给大家放幻灯看,(当时没有放映设备,自做一个小木盒,里面放上手电筒,前面固定放大镜,幻灯片反放投放到一个小白布上,引来很多发小来看,部队为了帮助阿姨们的生活收入,后来在修理所旁建起了制氧厂,打火机用的火石厂,很多阿姨在上班,又开心。

.12.2

候德财的回忆录

1,朱叔叔(朱1号)打狗

作者:候德财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家属南门外玩。看见二个老乡,一个二十岁左右,一个十六七的样子,二十左右背框里背着一条死狗,在南门外哭。后来听说是老乡放狗咬大院小孩,朱叔听说后,用小口径打死的。从那以后老乡在也不敢欺负大院小孩子了。

.11.29

2,子弹壳的故事

有一次靶场打靶,是个冬天天很冷。应该是修理后验枪,是重机枪有两个铁轮子还有一块钢板,有短连发也有单发,我和几个小朋友捡弹壳,几个战士看着不让捡,等打完了,天已见黑了,问我们是大院小孩吗?我们说是,然后就每人给了一个弹壳,是铜的。我们很高兴的就回家了。

.11.29

3,玩子弹壳

小时候玩子弹壳有两种玩法,一种是野战玩,就是大家石头剪刀布,或是手心手背。分两伙,找一条线,不出线弹出弹壳,第一波有被打中的就输了,从出发线都弹出后,在按先后就近消灭,看谁坚持到最后。另种是一条线有一个坑和四个坑的玩法。

.11.29

裴跃勇的回忆录

作者:裴跃勇

1,想起了我是怎么被摔昏的

记得有一回快吃晚饭了我和小伙伴们在西小院(临时来队)玩藏猫猫,一个人蒙住自己的脸我们其他的人就自己找地方藏起来喊好后就开始找。我在他喊之前就爬上西小院东边的围墙因没扶稳一下就从墙上掉下去了,下面有一个新挖的菜窖还没蓬盖四圈有很高的土楞,我的小腰就先担在土楞上后掉进菜窖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等我醒了躺在菜窖里看到满天的星星也不知道是几点了,可恨在一起玩的那些伙伴找不到我就都回家了。好在菜窖里有个梯子我趴上来就回家了到家也不敢说,家里都吃过晚饭了我看看表都快八点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

2,又一个撞昏的趣事

记得我们刚到北河店的那年夏天天气很热,我们几个小伙伴就去养鱼池洗澡,因为是第一次去也不知道深浅。去过的发小应该记得养鱼池的南边水下有个小土台水很浅在往前水就有点深了。我们几个到了养鱼池那水里就有几个小孩在玩水了,我们也没问人家深浅就准备下水,我们衣服还没脱完就听到咕咚的一声回头一看我们其中的一个伙伴趴在水里不动了,我们赶紧下水把他脱上岸,过了一小会他醒了,你猜怎么着了,他脱完衣服走到岸边一个猛子就直接撞在土台上了。人家都说洗脸盆扎猛子不知深浅,我们这哥们是养鱼池扎猛子也不知深浅啊。这位哥们是谁我在这给你留点情面就不提名了,留个印象自己回忆吧好吗。

.12.2

张海防:维*、跃勇,贾敏是我们同学。贾伟当年在发小中有一绝,自行车不动停留时间最长。

候德财:解胜利他爸是运输连长,也叫大车连。他妈姓申,申姨。他家有个男孩大的外号叫小日本。

邓伟:解胜利我记不太清了,他姐姐解小丽是我在集安时的同班同学,我也正想找他们,当时解小丽,*艳华,我们一天报名上小学一年级又同在一个班,集安县第一小学,如果没错解胜利是我们的发小,当时他家和我,包哥住在一块,他家靠最北边把头住。在集安我们没和团部家属区住一起,是住在通往县城途中的一个地方,有六排房,前后各三排,地名记不清了,包哥,段美玲,马玉华,解小丽,*艳华,刘水仙,赵高高,刘黎明都住那。

包长明:在集安县西有个跃进桥,一九六七年那时过跃进桥就沒有人家了,过桥在西二三百米以北是七五炮连,当时叫通沟,过跃进桥向西南二三华里就是部队的一个家属区,过公路有点稻田之后就是鸭绿江对面就是朝鲜。家属区东面是部队训练的滑雪场,家属房往西二三里路就是麻线沟。

张爱社的回忆录

作者:张爱社

王叔家小院看电视

记得74-75年吧,大院有了第一台电视机,是王4号家儿子王建弟大哥组装的一台黑白小电视,当时好羡慕啊!心想着建弟哥怎么这么聪明呢!连电视都会组装真了不起!那个年代业余文化生活单调,大院有个能看电视的地方,孩子们可高兴啦!每天晚上吃完饭就搬着小板凳来到张姨家的小院,等着看电视,那时候电视台少节目也少,等到快7点张姨就把电视机搬到窗台上打开窗户让我们看电视,小院里熙熙攘攘挤满了人!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一直看到电视台说再见!我们还恋恋不舍的离去!现在想想这么多人来到张姨家,每天给张姨添了多少乱啊!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家都有不止一台大彩电!一两百个频道随意看!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手机有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