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兴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都文脉从黄金台到慷慨悲歌燕幽大地的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个治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roae9q0/

追溯一地之历史

大约总离不开两个维度

一是时间,一是空间

对于北京文脉的追溯

也是如此

其中既包括山川地形

造成的自然区隔

也包含行政区划的人为界定

既是地理空间的客观呈现

也蕴含着风土人情的无形塑造

上一期,我们了解了

“燕”“幽”“蓟”和“琉璃河遗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黄金台”

重听“慷慨悲歌”

读懂燕幽大地的浓重底色

黄金台

在今天朝阳门外、东三环以内,有一处名作“金台夕照”的古迹。年,此处挖出乾隆御题石碑,证明这里就是清代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金台夕照。据说在清代,这里是镶白旗的校场,场中有一高台,每到春分、秋分时节,夕阳西下,阳光斜照高台,金光闪耀。乾隆巡行见此,大为赞叹,赐以此名。

而他所称的“金台”,不仅是描状眼前高台的壮丽,更是追慕一段久远的历史。

他吟咏道:“九龙妙笔写空蒙,疑似荒台西或东。要在好贤传以久,何妨存古托其中。”

诗中的“荒台”“好贤”“存古”,都指向更早以前的另一座金台——燕昭王所筑黄金台。

●公元前年

燕国大乱,齐国趁机侵伐,一路北进。燕国毫无抵抗之力,一败涂地,燕王哙也在战乱中去世。

●第二年

太子平被拥立为王,也就是燕昭王。面对破碎河山,昭王决心一雪破国之耻。而振兴国力的当务之急便是广纳贤才、为己所用。怎样才能招来真正的贤能之才?昭王心里有些困惑。

当时燕国有一位名叫郭隗的谋士,以智谋闻名。于是,昭王前往请教。郭隗便给昭王讲了一个故事:

“过去有位君王出价千金,想要求购一匹千里马,但三年过去了,一直没找到。大王很是沮丧。一位大臣便主动请命说:‘不妨让我去试试。’三个月后,大臣果然带着千里马回来。只是,这是一匹死马。大臣用金买下马首带回。大王见状大怒,呵斥道:‘我要的是一匹活马,你花这么多钱买匹死马做什么!’大臣镇定而对:‘大王息怒。请您细想,死马之首都值五百金,何况活马?天下人必然相信大王求马的决心,很快就会将马献来。’果然,不出一年,就有人献上三匹千里马。”

说完这个故事,郭隗从容而道:“大王若是想招纳贤才,不妨从我郭隗开始。连我这样平庸之辈都得到您的重用,何况那些比我出色的人才呢?天下人才必将尽归大王麾下。”

燕昭王听从郭隗之言。尊其为师,为其修筑高台,并赐予许多金银珠宝。高台因而被称作黄金台。也有另一种说法,说昭王筑高台,在其上放置千金,延纳天下有能之士。不管怎样,燕王的举措产生了效果。

《史记》记载:“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

在他们的辅佐之下,燕国恢复生产,整练军队,并与赵、魏、韩、楚、秦结成联盟,举兵伐齐,一举攻占齐国首都临淄,齐王逃亡。燕昭王得偿夙愿,一雪前耻。

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故事,既有权谋,也有恩义。黄金台的传说大约也是因此而流传下来。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其地点是在易水东南十八里,大约在今河北易县东南的定兴县境内。

后来人们追慕传说,又在北京城内筑造高台,而以黄金命名。

金、元、明、清四代均有关于金台的记载,而地点多有不同,并逐渐将黄金台与“燕京八景”之一的“金台夕照”关联起来。

比如《明一统志》里就记载说“后人慕其好贤之名,亦筑台于此,为京师八景之一,名曰金台夕照”。

至于乾隆皇帝御定金台,则既是清代对黄金台的一次官方认定,也是承接流风余韵,呼应千古。

慷慨悲歌

“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这句话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反映出唐代人对燕赵一带民情风俗的印象,也深刻影响了我们对燕赵民风的理解。

这一风貌最典型的代表,当数战国末年的荆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见于《战国策·燕策》《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史记·刺客列传》,后来又被改编为京剧、越剧、粤剧等多种戏曲,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段历史故事。

上文曾说到燕昭王中兴,大败齐国。然而好景不长。因为后一代的燕惠王经营不善,燕国又衰落了。此后便一路走下坡,勉强支撑过两代。

到了燕王喜的时候,秦国企图兼并诸国的意图越来越明显,燕国不仅无力抵御,而且还因为收留秦国大将樊於期而得罪于秦王。

灭国之难,迫在眉睫。

●举荐荆轲田光自刎

燕太子丹欲行刺杀之计,经处士田光推荐,找到荆轲。荆轲自小喜好读书击剑,多与豪杰相交。

田光看出他绝非平庸之辈,对他颇为赏识,相交甚厚。面对太子丹的托付,田光认为荆轲是最佳人选,但又担心荆轲推辞,于是决心以死相激,自刎于荆轲面前。

●慨然受命以死一搏

太子丹召见荆轲,痛陈时艰,希望能派出勇士向秦王进献重宝,趁秦王贪婪掉以轻心之时,将他劫持,效仿春秋时曹沫劫持齐桓公之举,迫使他归还所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秦王不从,那就取其性命,届时秦国必将大乱,诸侯国趁机反击,或可反败为胜。

荆轲知道这是一个铤而走险、很难成功的计划,只是面对态度恳切、泣涕顿首的太子丹,想到以命相托的田光,他又怎么能拒绝呢?于是慨然受命,以死一搏。

●投其所好等待时机

要想当面进献礼物,必得勾起秦王的兴趣,投其所好。因此荆轲等待时机,筹谋礼物,选择以燕国南境重镇督亢的地图与秦王仇敌樊於期的头颅为礼。想要一招制敌,必得有万全的武器。于是太子丹广求利刃,终于求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又以毒药淬炼,务求见血封喉。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到了起程的那天,太子与宾客送别荆轲,直至易水之滨。

荆轲的挚友高渐离也来了,临水击筑,琴声哀怆。荆轲依声而歌。他自知此去凶多吉少,心中感慨万千,不禁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闻者莫不垂泪。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刺杀行动功亏一篑,荆轲惨死。秦王大怒,发兵伐燕。

当年十月,攻占燕国蓟城。五年后,秦灭燕国。荆轲、樊於期、田光以命相报的燕国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荆轲有位挚友,名叫高渐离。以屠狗为业,擅长击筑。当年,他与荆轲一同游于闹市,酒酣之时,一人击筑,一人歌,乐极而泣,旁若无人。二人引为知己。

荆轲去世之后,高渐离隐姓埋名,改行做酒保为生。若干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重新击筑,被人们奉为座上宾,并得到秦始皇的召见。这大概是他盼望已久的机会吧。

演奏前,他将铅块藏于筑内。待秦始皇走近,一把举起筑琴,朝他砸去。可惜并未击中。高渐离终究未能完成荆轲的遗愿,但终于可以追随挚友而去了。

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里,主角当然是在易水河畔吟唱《易水歌》的荆轲。但在他身侧,却还有樊於期、田光、高渐离这些同行者。他们重信义而轻死生,不拘世俗,志行高绝。他们的形象与精神,为燕幽大地染上了一层浓重的底色。

资料来源:《老北京述闻古都文脉》

图片来源:《老北京述闻古都文脉》首都之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